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进一步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呼声中,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目前,天然气产业凭借日臻成熟的开采技术和日趋广泛的使用范围,已经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但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气荒”也凸显出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仍存在气源紧张、管网覆盖密度不够、储气设施建设滞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山西省提出“气化山西”发展目标以来,煤炭大省的气化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一条着力于破解天然气产业发展难题的山西路径也在逐步形成,而作为“气化山西”的主力军,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新能源)无疑是这一进程的直接推动者。
不懈追求保障气源稳定
在山西省能源结构调整进程中,国新能源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2006年起,这家曾经以煤炭运销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便开始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作为其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重新定位:新能源的追求者、节能减排的推进者、低碳经济的探索者。而对新能源的长期关注也使得国新能源准确把握了山西燃气产业发展的脉搏。国新能源董事长梁谢虎认为,将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和氢气统筹考虑、联合开发,形成山西独特的多元互补的气源结构,是实现“气化山西”的根本保障。
“山西是国家陕京一、二、三线,西气东输线和榆济线等天然气主管线的过境地区,也是全国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焦炭生产基地,山西焦炉煤气和氢气的开发利用也具有资源和成本优势。”梁谢虎认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决定了山西清洁气体能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2009年5月,国新能源就率先在山西提出了“四气合一”发展战略,而随着山西省“气化山西”目标的确立和推进,“四气合一”战略也寻找到了实现的路径和着力点。
近年来,国新能源通过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上游企业的合作,不断落实气源供应,同时,以该集团所属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研究院为平台,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在优质气源的研发上寻求突破。目前已在山西寿阳县、榆次区等地成功实现煤层气、天然气混输,预计到2015年,煤层气资源量将达到30亿立方米;同时,氢气掺混天然气项目已成功投产试运营;焦炉煤气合成天然气项目也已全面开工,预计明年投产。
在梁谢虎看来,“四气合一”是国新能源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而其最终目的是不断寻求低价、优质、稳定的气源保障。为此,国新能源对高效清洁能源的探索并未在“四气”的开发中止步。
“我们将页岩气的开发利用纳入了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完成了山西页岩气开发利用先导项目,对山西境内页岩气的赋存特征和开采条件进行了前期的考察勘测。”梁谢虎告诉记者,为了顺利开展山西省内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国新能源将成立山西页岩气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对页岩气这一战略性资源的主导权和控制力。
据介绍,国新能源目前拥有山西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独家经营权和148亿立方米混合燃气资源的主导运营权,预计到2015年,其落实的气源总量将达到150亿立方米。
加强建设管网纵横贯通
充足的气源无疑是燃气产业发展的保障,而在国新能源着力打造的供销气结构中,天然气管道的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对此,梁谢虎分析称,天然气管道是连接资源和市场的桥梁,随着管道的铺设、延伸,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展,管输气量才能快速增长,而管输气量达到设计规模反过来又将进一步推动新管道的建设。因此,天然气管道及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是燃气产业体系形成的关键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山西的实际情况出发,天然气管道的铺设也是实现“气化山西”的先决条件。
按照“多种气源互补,管网纵横贯通”的发展目标,国新能源在努力寻求气源保障的同时,不断加强天然气管道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北起大同,南至运城,贯通山西南北,沟通国家级气源的省级天然气管线46条,共2190公里,管网覆盖山西省10市94县(市、区)。“十二五”末期,还将建设管线1400余公里,省内长输管网累计达到360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天然气产业向纵深发展,城市燃气市场也已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目标。根据《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城市燃气的普及率将达到94%以上,县城及小城镇的燃气普及率将达65%以上。同时,城市管网的优先布局也成为燃气企业未来竞争力的体现。
“在建设长输管线的同时,国新能源自营城市管网建设的范围也随之进一步扩大,城市主管网长度达到1727.1公里。然而,目前城市燃气市场经营主体众多、市场重叠的局面也给城市管网的建设带来许多困扰和隐忧。”梁谢虎表示,“十二五”后期,国新能源将结合自身管网建设情况,加大对下游市场的重组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网建设,扩大管网的覆盖范围。
今年10月,国新能源完成了其山西省内燃气管网的战略合围,在梁谢虎看来,此举意味着国新能源的燃气产业将由大框架投资向网络化投资转变,由骨架和重点投资向薄弱环节投资转变。“随着多种气源进一步开发利用,以及管网建设的不断推进,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独家经营权和148亿立方米混合燃气主导运营权对国新能源而言不再是一种发展愿景,而是真实可见的市场份额与市场地位。”梁谢虎说。 |